“何须念彼观音力”的出处是哪里
“何须念彼观音力”出自宋代释正觉的《偈颂二百零五首》。
“何须念彼观音力”全诗
《偈颂二百零五首》
宋代 释正觉
清彻性空水,圆明净智身。
个中不洗体,直下了无尘。
有成佛,有降神。
有彼岸,有迷律。
哆哆和和此其始,胶胶缀缀此其因。
底时节,释迦文,恶水蓦头浇莫嗔。
何须念彼观音力,自然还著於本人。
《偈颂二百零五首》释正觉 翻译、赏析和诗意
诗词:《偈颂二百零五首》
作者:释正觉
朝代:宋代
清彻性空水,
圆明净智身。
个中不洗体,
直下了无尘。
此诗表达了一种禅宗的境界,以水喻示人的本性。水清澈无杂质,代表了人的内心本质的纯净。诗中的\"性空水\"表达了清澈纯净的本性境界。
\"圆明净智身\"意味着觉悟的智慧和清净的身心状态。这里的\"圆明\"表示完满的智慧,\"净智\"则是指内心的清净和觉悟。
\"个中不洗体,直下了无尘\"表明无需通过外在的洗涤或修行,直接体悟本性的纯净。\"不洗体\"强调了不需要通过外在的修行来追求纯净,而是直接领悟内心的清净。
接下来的几句描绘了禅宗的境界和修行的不同层次。\"有成佛\"意味着实现佛性,达到成佛的境界;\"有降神\"强调了修行者能够与神性相通的境界;\"有彼岸\"指的是禅宗追求的解脱境界;\"有迷律\"则表示修行者可能会陷入迷惑和迷失的状态。
最后两句\"哆哆和和此其始,胶胶缀缀此其因\"通过音韵的叠加表达了修行的起因和原因。
整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禅宗的境界和修行的层次,强调了内心本性的清净和直接体悟的重要性。诗中运用了音韵和意象的表达手法,使得诗意更显深远。